浮欢是什么意思「浮,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关于浮欢是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浮欢是什么意思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内容导航:

终于为了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只不过一场山河永寂!这句话的原句是什么?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凤凰台上凤凰游。

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

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你要记得,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江南风骨,天水成碧,天教心愿与身违。 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

出自寒呵的《南唐旧梦:山河永寂》。

扩展资料:

《南唐旧梦:山河永寂》简介:

李从嘉披着一场盛世的皮就以为能够天下笙歌,不是不懂,是懂得太过,执意用江山赌情。面对兄长的步步紧逼,是否真的能够万顷波中得自由?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庆型江北,万里哀哭。赵匡胤为自己想要的一切纵横南北。

敌我互相利用的争夺中偶然见到那一身碧衣的人,乱得不是人世,而是人心。从此心底永远流连那一天,夜雨染成天水碧。因为太爱,所以宁愿忍受只为能够站在他身举如边。因为太爱,所以痴狂得要毁了他的风骨看他是否还能惊采绝艳。待到金陵城破,开出一株红梅如血。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这不一定是想象中的后主,但是它是一场关于人心的梦。我们是不是都能够赌赢世事人心?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玄默(曾正差启用笔名一寒呵),双子座女,青春出版作者。生于北方城市(北京),坚持创作,热爱读书,坚信文字是不朽的,是文明传承的凭借。擅长古文及青春系幻想类型作品,文风多华丽唯美,情感细腻,被誉为“治愈系青春作家”。

首部作品《我为你而来》开创青春幻想小说先河,现开始创作都市情感类题材。2005年作者的作品《我是女王》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2013年该作者首部黑道虐心宠文《终身最爱》已出版,被誉为年度最好看的黑道言情小说。2013年腾讯Next Idea文学创作大赏中,《余爱未了》获得一等奖。

2014年最新出版《此生不渝》,为“浮欢”兰坊系列第二部,《终身最爱》姐妹篇。2017年,正式加入凤凰文学,任职凤凰文学原创内容总监一职。新书《我在传说里等你》、 《终身最爱II》的实体书即将上市。

浮欢是什么意思?

有一部小说叫做我爱过你,一场浮欢,你看完就知道这个浮欢的含义了,祝你好运

三生石代表什么意思?有什么传奇

缘定三生的一块石,多少人梦寐以求。前生今世的因果,或许没人说得清。三生石上旧精魂,倒是人格的魅力大些。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上面这首《三生石》诗系明代的袁宏道所写,写的是杭州灵隐与下天竺法镜寺之间那块“三生石”的故事。这则故事古老而伤感:话说唐时洛阳名士李源,字子澄,是一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其父名李橙。唐玄宗末年,发生安禄山之乱,李橙死于乱军之手。李源见父亲已死,悲痛万分,复见世事纷扰,遂绝意仕途,发愿为父守孝,至死一不为官二不娶妻。就到惠林寺隐居起来,渐渐地,发现寺中僧人圆泽颇有文才,为人又纯正,故结为莫逆之交。闲时,两人游山玩水,追古寻幽,遣兴抒怀,常有诗词歌赋相和。 有一次,两人同游峨嵋山。李源本想从荆州沿三峡到峨嵋山。圆泽觉得这样不好,认为从首都长安斜谷路过去更为方便。李源坚决不答应,说:“我已下决心谢绝人世,更无追求仕途的欲望,岂可再提到什么京师长安呢!” 圆泽沉默良久,说:“行止本不由人定,那就随你所愿吧。”于是两人从荆州入四川。路过南浦这个地方时,他们看见一位妇女,背负瓦瓮在汲泉水。只见她外穿旧衣,内着锦裆,身怀六甲的样子。圆泽平静地对李源说:“她就是我要托身转世的所在。” 李源不明白圆泽的话,忙问:“你说什么?” 圆泽说:“这位妇人姓王,我本该成为她的儿子,已经怀了三年了,因为我迟迟不来投胎,所以她一直做不了母亲,养不了儿子。今天既然遇上了,看来已无法躲避。你当念佛号助我速生。” 圆泽香汤沐浴后,对李源说:“我与你交往深厚,彼此知心,今天大限已到,就此别过。三天之后,你要到我投身的家里来,那时正在为新生儿沐浴。新生儿就是我的再生,我那时将以笑为验。还有请你记住,十三年后,我们还会在杭州灵隐天竺相见。” 李源知道圆泽所说非妄,心生悲戚之心,不得不与圆泽诀别。圆泽说罢趺跏坐化了。那边厢王姓妇女生下了儿子。三日后,李源依嘱到圆泽投胎的家里看他,果然中卖大,那小儿正被沐浴着,他见李源来,冲着他咧开嘴笑起来。 自从圆泽转世后,李源无心去峨嵋山,返身隐居于惠林寺。于日升月落之间,十三个春秋过去了。李源不忘旧约,只身从洛阳前往杭州,欲在灵隐天竺与圆泽相会。天竺道上,观不尽诱人景色,听不尽溪泉淙淙。但李源无心赏景,他只想看到前世的好友圆泽。边走边想:他真能践约吗?他还像自己那样记住今天这个日子吗?他会不会早忘了十三年前的盟约了?可他一刻都不敢忘!心心念念记着这个前世今生的约,圆泽会不会因为隔了世而淡忘了呢?来到葛源亭畔,正在寻思间,只听有人在隐隐约约地叫喊他:“李源,李源!” 他源循配塌声望去,只见涧水对岸,有一牧童,梳着菱髻,骑在牛背上,唱着竹枝词,一见是他,便朝他挥手相喊:“李源,李源!”李源仔细一看,发现这牧童形貌酷似前世的圆泽,便知圆泽是真的守约的。转世为牧童的圆泽坐在牛背上,对着他唱了一首竹枝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道圆泽虽身是隔世之身,然旧日性情没有变,一时间百感交集,晃似前世的圆泽朝他走来了,他问:“你身体好吗?” 圆泽笑着说:“李公,你是个守信用的人!可惜你的尘缘未了,我们无法再续前缘了,请你继续勤加苦修。”说完又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唱罢,牧童拂袖隐入烟霞而去。 故事到此,嘎然而止。余音缭绕,悲凄哽咽。人世难得一知音,高山流水,心心相印。谁知卖竖在最不能离别的情况下,生生地永诀了。此情此意何以堪!何以遣!好不容易捱到十三个年头,相约会面的日子终于来了,谁知此身已非彼身,一转眼已成百年身了!人是故人,身已非他,话是故人语,却凄凉难抑: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阴阳两世人,自然走不到一块。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一方隐入烟霞而去,另一方多了一层悲凉与伤感。三生盟约,却只能一生受用! 有人看了这个故事,会问:明明是两生,如何说成三生?有两种见解或者说法:其一是,所谓的“三生”,即指李源见的第一次是圆泽的本身,第二次见的是圆泽的后身,第三次见的则是圆泽化入烟霞而去的化身;其二是,李源与圆泽相见不过两生,就是前身与后身。根据宋赞宁禅师的解释,圆泽后来又为比丘,故称三生。这个解释有些牵强,但可列为一说。然不管如何,三生石的名称就这样定了下来。 从这个故事来看,好象“三生石”这个名称是从唐朝开始叫起来的。而其实,远在此之前,就已存在了。南朝诗谢灵运曾写过一首《三生石》诗,诗存于《灵隐寺志》,诗曰: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 浮欢昧眼前,沉忧贯终始。 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 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 良缘殆未谢,时逝不可俟。 惊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 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 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这说明三生石在谢灵运时早就存在了,并非从唐朝开始。李源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太平广记》载有他的事迹。这则故事可能是后人根据佛教因果轮回的实质,将石三生与李源的事迹牵附在一起,演变出这么一个故事来。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把两个朝代的人或事牵扯到一块儿,演化出一个千古悲剧来一样。 原来的故事说的是两位男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与隔世之约。其实到了后来,三生石的意义已成情人间的盟誓证物了。一对有情人,站在“三生石”前,定会许下三生盟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望是美好的,誓言是感人的,但海誓山盟如同窗前的浮云,一转眼就飘过去了。当一身孤寂再次来到三生石前,轻轻抚摸着那块字迹模糊,经风历雨的石头,不就是抚摸自己心灵上因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而留下的伤痕么!一段千古佳话,比附于一块普通的石头之上。而这块石头躺在乱草丛中,几被枯叶覆盖住。举目四顾,一派萧瑟,寒鸦点点处,无有人影。是不是再也没有人相信“三生石”的盟约了?是不是千古爱情没有了可以践约的所在——一块普通石头不足以动人心魄?是不是所有的“海枯石烂”成了“海誓山盟”的终结之所?当初圆泽化入烟霞,把李源十三年的美好期待都打破了:辛辛苦苦等待来的相见,却是如此之结局!令人想起“相见争如不见”的诗句来。圆泽唱着“却回烟棹下瞿塘”就不知所终了,可见得有情人再见容易相处难。“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许得几世呢?恐怕连一世都难呢! 面对这块普通却不甚平凡的石头,人们禁不住要问:人间真的有轮回吗?情人之间真有因缘之说吗?如若有,那么,何以会在诺言面前毁了约;何以会情人反成了仇人?“三生石”的故事越精彩越迷离,后人的疑惑就越稠密。今人张春耘先生到过三生石前,回去之后写了首诗: 山前庙后独愁索,哲学自己陷迷惑。 不知前世谁是我,此生过后又为何! 生老病死痛折磨,更有相思无人说! 人有一辈苦已多,怎堪三生为践约! 三生石前问一声,人间哪里修正果! 问石石不语,问山山无声。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于恍惚之间,一阵钟声剪空而来,不落言诠地划破心中的迷团,好似佛祖从远处传来声音:情是妄念,四大皆空,万物皆无。 所以,面对三生石,说什么便都是云烟一朵了。

女主叫简什么男主是军人

女主叫简苏,男主是军人。《谁许你,浮欢锦年》小说简介:在莫槿离的眼里,南桐月是拆散他真爱的恶毒女子。 她不明白,她只是想要一个孩子,并没有想过要拆散他们。 虽然不知为何他从一开始的拒绝到最后答应给她一个孩子,但是她还是很开冲陆升心,只要可以拥有散老属于他的孩子,她已经很满足了。 只是,直到生产那天,她终于知道原因了,让她痛彻心扉。 孩子的离去让她心如死灰,想要离开,但为何现在的他才开始表现出对她的在乎。 可,一切都太迟悉模了……

如何开悟我是谁

漫漫长夜,风为谁摇?雨为谁落?

百年人生,花为谁开?星为谁明?

千年春秋,因为谁缘?心为谁空?

“我是谁?”这是人类走过了无数风雨岁月后沉淀的最大生命科学命题,是地球人类文明的第一困惑,第一直达生命本源的追问。

我是我生命的主人吗?

如果是,我能主宰自己的生死吗?

如果不是,主宰我生死的又是谁?

谁让人成为人?谁让我成为我?我究竟是谁?

我来这个世界喧嚣百年,生不知何来?死不知何去?

如果有目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没有目的,没有目的的目的又是什么?

老子说:“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咳;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荒兮,其未央哉!这句话实在是经典,两层意思,一是指宇宙洪荒无尽,人类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二是指人心之荒,四处奔波追逐浮欢几何?最后空落劳苦,不能回到内心深处之中之央之光明智慧。汉朝建皇宫,萧何起名“未央宫”,也是一语双关,显意是汉国运未央,无有尽头。密意是天下未央,人心未央,君子当自强不息……后面依然是围绕何为道?我是谁?展开,总体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跟一孔之明之孔明之“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基本是一个逻辑。这里老子不是挖苦大家,道德经是非常道,不是相学,而是无相学,绝学,他说的这个我是指每个人的“真我”,这个真我跟追逐外在浮欢几何的假我是不一样的,一个求真,一个求假。最后他总结,真我是独异于常人,独异于假我的,而贵食母。食母指道体,光明智慧。凡人贵食,圣人贵食母,追求的目标不一样,食是看的见的,指人在无节制地向天地掠夺一切可看的见的东西,比喻为饕餮。食母即超越有相的东西,回到母本。对肉体的需求,是有节制的,这就是包含两个问题了,何为道?如何致于道?

这里再补充一下,老子说的境界,是我遗忘了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遗忘了我?需要明确,否则误人慧命。还的借这句,荒兮,其未央哉!来开局,开心,开悟。读懂天下古往今来之格局为开局;打开内心深处的世界为开心,类似盘古开天劈地,有光明从混沌中来;彻证本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开悟。

老子说,别人都兴高采烈,你来我往,如同参加丰盛的宴席,又如春天登上高台欣赏风景,而我对此无动于衷,就像一个不会嬉笑的婴儿。如此形单影孤,失魂落魄,我是否被世界所遗忘了呢?

答案是NO!

别人好像都活得光彩亮丽,我却浑浑噩噩。别人都好像有所作为,我却顽固而又闭塞。

我之所以与众人不同,是因为我在全力以赴地 探索 万物的本源与生命的真相,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所以老子为天下孤独人开示:你不孤独,你不被遗忘,你独异于常人,而贵食母,绝学而无忧,不为物喜,不为己悲!你走在求真的路上,混混沌沌,抱一为天下式……

释迦牟尼说:“人生百年,不解生灭法;不咐咐氏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这里的生灭法,是指一切有生有灭的事物和现象,那不生不灭的是什么呢?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耶稣说:“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么?”

你看,大家的意思惊人的一致,参同契!

一致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何为道?如何致于道?

老子把这种学问叫“绝学”,绝学有几层意思,一是,弃绝一切而有的学问。这跟禅的真空妙有,异曲同工;二是,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学问,山是世间相之最高处,只有登上这个最高处,把一切有相踩在脚下,才能“虚空度步,真我为峰”。这跟禅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个意思;三是,深深海底行的学问,谦虚谨慎,孤独而行,止观而觉,至深学问,与世间显学有霄壤简模之别。用道的视野与格局去观之,地球之现有经典所立文字虽别,而道则是玄同,即参同契而玄同,混同,大同,齐一。

如何致于道?

老子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

观音古佛说:“以闻思修,入于禅定。”

闻即是学习积累,要达到会当临绝顶的高度,不多闻,不博学,怎么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虚空度步呢?

思,就是悟了,悟”是由“心缺一点”和衡散“吾”组成的。不管是“顿悟”还是“渐悟”,最重要的是那个“悟”字。没有渐悟,哪里有顿悟?最后一着是顿悟,悟什么呢?悟,四大皆空,万法皆空,一切皆空。这叫绝,也叫真空,也叫无所住。到这里,才是真空妙有,有什么呢?人心缺一点的那个点,一孔之明的孔明,睹明星而开悟的明星,玄之又玄的那个窍,或者是零维……

修,悟后起修。不悟而修,只是一种方便而已。悟后起修,才是功德,道德之径。

心经讲:以无所得故,得无上正等正觉。

什么意思呢?是说这个有相的世界是缘起缘灭而性空的,是炼心的道场道具,不是目的,所以不要玩的太投入,难以觉醒,忘了“我是谁?”这个有相的世界,只是轮回道场,最后尘归尘土归土,什么也得不到。故不要执着于缘起之相,沉迷于镜花水月,忘了初心,忘了本来面目……如果我们顿悟三空(四大皆空,万法皆空,一切皆空),狂心顿息,当下得证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以为财色名利是目标,就是攀缘心在作怪,这个攀缘心不停下来,谈玄说妙如蒸沙成饭,难,难,难,啊难!

明理后要快速切换频道,进入实修,不要再在嘴上谈兵,沙里作画,水中捞月……

所以讲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止观,反观,反闻,念念归空,念念归不生不灭之自性……

《三生石》的意义是什么?

抄的 不知道 能不能帮到你.... 三生石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三生石的由来和含义 三生石——“三生”,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一个人的前生、今生 和来生。三生石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 遗迹”之一。该石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 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 记述“三生石”之由来。石上多唐、宋时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 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 的题词仍清晰可见。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上面这首《三生石》诗系明代的袁宏道所写,写的是杭州灵隐与下天竺 法镜寺之间那块“三生石”的故事。这则故事古老而伤感:话说唐时洛 阳名士李源,字子澄,是一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其父名李橙。唐玄 宗末年,发生安禄山之乱,李橙死于乱军之手。李源见父亲已死,悲痛 万分,复见世事纷扰,遂绝意仕途,发愿为父守孝,至死一不为官二不 娶妻。就到惠林寺隐居起来,渐渐地,发现寺中僧人圆泽颇有文才,为 人又纯正,故结为莫逆之交。闲时,两人游山玩水,追古寻幽,遣兴抒 怀,常有诗词歌赋相和。 有一次,两人同游峨嵋山。李源本想从荆州沿三峡到峨嵋山。圆泽 觉得这样不好,认为从首都长安斜谷路过去更为方便。李源坚决不答应 说:“我已下决心谢绝人世,更无追求仕途的欲望,岂可再提到什么京 师长安呢!” 圆泽沉默良久,说:“行止本不由人定,那就随你所愿吧。”于是两人 从荆州入四川。路过南浦这个地方时,他们看见一位妇女,背负瓦瓮在 汲泉水。只见她外穿旧衣,内世睁昌着锦裆,身怀六甲的样子。圆泽平静地对 李源说:“她就是我要托身转世的所在。”李源不明白圆泽的话,忙问 “你说什么?”圆泽说:“这位妇人姓王,我本该成为她的儿子,已经 怀了三年了,因为我迟迟不来投胎,所以她一直做不了母亲,养不了儿 子。今天既然遇上了,看来已无法躲避。你当念佛号助我速生。”圆泽 香汤沐浴后,对李源说:“我与你交往深厚,彼此知心,今天大限已到 就此别过。三天之后,你要到我投身的家里来,那时正在为新生儿沐浴 新生儿就是我的再生,我那时将以笑为验。还有请你记住,十三年后, 我们还会在杭州灵隐天竺相见。”李源知道圆泽所说非妄,心生悲戚之 心,不得不与圆泽诀别。圆泽说罢趺跏坐化了。那边厢王姓妇女生下了 儿子。三日后,李源依嘱到圆泽投胎的家里看他,果然,那小儿正被沐 浴着,他见李源来,冲着他咧开嘴笑起来。自从圆泽转世后,李源无心 去峨嵋山,返身隐居于惠林寺。于日升月落之间,十三个春秋过去了。 李源不忘旧约,只身从洛阳前往杭州,欲在灵隐天竺与圆泽相会。天竺 道上,观不尽诱人景色,听不尽溪泉淙淙。但李源无心赏景,他只想看 到前世的好友圆泽。边走边想:他真能践约吗?他还像自己那样记住今搜扒 天这个日子吗?他会不会早忘了十三年前的盟约了?可他一刻都不敢忘! 心心念念记着这个前世今生的约,圆泽会不会因为隔了世而淡忘了呢? 来到葛源亭畔,正在寻思间,只听有人在隐隐约约地叫喊他:“李源, 李源!”他源循声望去,只见涧水对岸,有一牧童,梳着菱髻,骑在牛 背上唱着竹枝词,一见是他,便朝他挥手相喊:“李源,早握李源!”李源 仔细一看,发现这牧童形貌酷似前世的圆泽,便知圆泽是真的守约的。 转世为牧童的圆泽坐在牛背上,对着他唱了一首竹枝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道圆泽虽身是隔世之身,然旧日性情没有变,一时间百感交集, 晃似前世的圆泽朝他走来了,他问:“你身体好吗?”圆泽笑着说: “李公,你是个守信用的人!可惜你的尘缘未了,我们无法再续前缘了, 请你继续勤加苦修。”说完又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唱罢,牧童拂袖隐入烟霞而去。 故事到此,嘎然而止。余音缭绕,悲凄哽咽。人世难得一知音,高山流水, 心心相印。谁知在最不能离别的情况下,生生地永诀了。此情此意何以堪! 何以遣!好不容易捱到十三个年头,相约会面的日子终于来了,谁知此身 已非彼身,一转眼已成百年身了!人是故人,身已非他,话是故人语,却 凄凉难抑: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阴阳两世人,自然走不到 一块。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一方隐入烟霞而去,另一方多了一层悲凉 与伤感。三生盟约,却只能一生受用! 有人看了这个故事,会问:明明是两生,如何说成三生?有两种见解或者 说法:其一是,所谓的“三生”,即指李源见的第一次是圆泽的本身,第 二次见的是圆泽的后身,第三次见的则是圆泽化入烟霞而去的化身; 其二是,李源与圆泽相见不过两生,就是前身与后身。根据宋赞宁禅师的 解释,圆泽后来又为比丘,故称三生。这个解释有些牵强,但可列为一说。 然不管如何,三生石的名称就这样定了下来。 从这个故事来看,好象“三生石”这个名称是从唐朝开始叫起来的。而其 实,远在此之前,就已存在了。南朝诗谢灵运曾写过一首《三生石》诗, 诗存于《灵隐寺志》,诗曰: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 浮欢昧眼前,沉忧贯终始。 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 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 良缘殆未谢,时逝不可俟。 惊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 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 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这说明三生石在谢灵运时早就存在了,并非从唐朝开始。李源在历史上实 有其人,《太平广记》载有他的事迹。这则故事可能是后人根据佛教因果 轮回的实质,将石三生与李源的事迹牵附在一起,演变出这么一个故事来。 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把两个朝代的人或事牵扯到一块儿,演化出 一个千古悲剧来一样。 原来的故事说的是两位男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与隔世之约。其实到了后来, 三生石的意义已成情人间的盟誓证物了。一对有情人,站在“三生石”前, 定会许下三生盟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望是美好的,誓言是感 人的,但海誓山盟如同窗前的浮云,一转眼就飘过去了。当一身孤寂再次 来到三生石前,轻轻抚摸着那块字迹模糊,经风历雨的石头,不就是抚摸 自己心灵上因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而留下的伤痕么!一段千古佳话,比附 于一块普通的石头之上。而这块石头躺在乱草丛中,几被枯叶覆盖住。举 目四顾,一派萧瑟,寒鸦点点处,无有人影。是不是再也没有人相信“三 生石”的盟约了?是不是千古爱情没有了可以践约的所在——一块普通石 头不足以动人心魄?是不是所有的“海枯石烂”成了“海誓山盟”的终结 之所?当初圆泽化入烟霞,把李源十三年的美好期待都打破了:辛辛苦苦 等待来的相见,却是如此之结局!令人想起“相见争如不见”的诗句来。 圆泽唱着“却回烟棹下瞿塘”就不知所终了,可见得有情人再见容易相处 难。“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许得几世呢?恐怕连一世都 难呢! 面对这块普通却不甚平凡的石头,人们禁不住要问:人间真的有轮回吗? 情人之间真有因缘之说吗?如若有,那么,何以会在诺言面前毁了约;何 以会情人反成了仇人?“三生石”的故事越精彩越迷离,后人的疑惑就越 稠密。今人张春耘先生到过三生石前,回去之后写了首诗: 山前庙后独愁索,哲学自己陷迷惑。 不知前世谁是我,此生过后又为何! 生老病死痛折磨,更有相思无人说! 人有一辈苦已多,怎堪三生为践约! 三生石前问一声,人间哪里修正果! 问石石不语,问山山无声。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于恍惚之 间,一阵钟声剪空而来,不落言诠地划破心中的迷团,好似佛祖从远处传 来声音:情是妄念,四大皆空,万物皆无。所以,面对三生石,说什么便 都是云烟一朵了。

关于浮欢是什么意思和浮,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艾迪网

原文地址:http://iiiiidea.com/baike/168046rh2vq.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4
下一篇2023-04-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