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洋务运动的利与弊

洋务运动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19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兴起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积极意义: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弊端:只学习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制度,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撕开了一条“缝”,奠定了工业的起步基础,“东学为体,西学为用”,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其二,便是在体制上,虽没有改变清政府的制度,却让“重满轻汉”的格局有所变化,长期以来,清政府都是重内轻外,满人掌权,汉人办事,能左右时势大局的,大部分都是满人。曾国藩、李鸿章的湘军淮军平定了太平天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由此兴起了洋务运动,自此,汉人在朝廷的地位得到提升,地方官的权力也逐步扩大。

洋务运动的遗憾在于,一是仅仅行政干部参与进来,没有把“知识分子”拉进来,没有触及保守思想这个根本。二是没有影响到制度的变革,特别是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虽然已经引进西方的技术,却没有引进“数理化”这些能够发展先进技术的内在学科,依然是“科举制”。三是引进的工厂一直掌握在官府手中,类似于改革开放前的国营企业一样,官员腐败、工人懒散、机构臃肿,没有放权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定”,最终亏损严重,逐步失败。

我觉得引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或者“种豆得瓜”这两句话来帮助理解,一分为二来看待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作为晚清的一场重大社会变革,身上带着非常鲜明的标签,即“守旧与创新”。正如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谈到的:“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作为封建地主阶级自发的一场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守旧表现在于它的一系列口号、措施(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等)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这些努力,按照中学历史教材的观点: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也就是说,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起步到19世纪90年代这段时间所做的努力,最终没能实现富国强兵从而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一主观目的,这便是前面所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洋务运动的失败更多的是从清王朝自身来考虑的,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在开展过程中却客观的、意外的、间接的对整个中国社会起到了社会转型的促进作用,亦即“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高度评价的结论。大致分几个角度举例如下:

1.经济上, 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前期)、民用工业(后期),引进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机器大生产)和科技人才,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注意: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它是由财政拨款,归国家所有的,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的带有封建性质的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2.思想上,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虽然在坚持中国旧有的政治、文化制度上带有保守消极的一面,但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这是与世界接轨的进步表现。

3.教育上, 设立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4. 军事上,创建近代海军(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5. 外交上,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促进外交近代化。这一点深得我的欣赏,因为沉湎于“天朝上国”迷梦的大清帝国,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不再是趾高气昂而逐渐放低姿态,学会了运用国际惯例和外交准则来和西方列强打交道。这其实也是中国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转型的一个缩影,因为契约精神蕴含其中,国与国之间的国家信用得到一定的体现。当然,中国一直在进步,但真正实现法治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们仍在努力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艾迪网

原文地址:http://iiiiidea.com/baike/403490gtara.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8
下一篇2023-09-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