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天文历法起源

夏朝历法

我国天文历法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代文化时期。中国古代观测星象,制定天文历法始于夏朝和商朝,而最早实行天文历法的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周朝。

《周礼》中有一篇祭祀之典的文章《春官掌火》中提到了“六十干支,二百五十岁,十二辰,三六五日”的占卜术语,这表明在西周时期,六十干支、十二地支、三百六十五天的年历已经开始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文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创了新月计算、黄赤交角计算、朔望、日食月食等技术。

汉代之后,我国天文学经历了一段黄昏时期,直到唐代中期才恢复发展。唐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大衍历》中,首次使用了“角分”和“秒”这两个概念,同时纪元从汉武帝的“太初历”重新开始,历法体系也逐渐完善。自此以后,我国历法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历”,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艾迪网

原文地址:http://iiiiidea.com/baike/415857j2mw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