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逐渐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应当怎么看待它们的存在?

相比运营才一年多就开始和微信微博等“老资格”社交媒介分割流量的“抖音”,“快手”可以算是社交媒介大家族中的“老成员”。据一些研究显示,“快手”普及应用最初几年的用户画像是大部分来自二线城市,最高学历低于高中,且所传播的内容看起来很低级,并不能“打动”高学历群体。但近两年快手创始人也强调快手用户的地域分布结构和中国移动(微博)互联网的人群分布结构基本一致,从城市的分布上,快手也呈现出均匀分布,用户数最多排名是北上广深。这两种数据结果看上去似乎有些矛盾,但其实却也在预示着快手作为一个记录和分享每个人生活的原始新鲜视频平台,已经从一个“另类边缘人”群体的“特质型社交平台”正走向全民共享共用的“均质型社交平台”。

日前,快手和清华大学联手成立未来媒体数据联合研究院,这更意味着“快手”、“抖音”等“新新社交媒介”在成为用户“自组织流量”焦点的同时,对个人、群体与社会生活的影响愈加深刻。如此看来,在移动互联网上网费用降低的政策红利下,社交媒介化环境中大学生成为“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也就不足为奇了。

“抖音”、“快手”对大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分享生活,享有“我的生活为你所知”的交流快乐;另一方面,在视频拍摄、生成、剪辑的过程中也无处不在地在创新,让大学生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常有鲜活的体验与意想不到的惊喜。不管是对交流需求的满足还是对创新动机的实现,都是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媒介实践。不仅如此,大学生利用“快手”、“抖音”时更多的时候会是选择搞笑的、唯美的、古怪的等视音频形象分享,是以“原始新鲜生活”的名义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后的呈现,这些自定义与自生成的媒介内容裹挟着幽默或向上的情绪和价值才是其赚取流量的基因,大学生在传递中获得对自我的认同,体验到在线的幸福感,更是在利用社交媒介实践中实现着自我。

发挥“抖音”、“快手”对人的积极作用,可以让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丝乐趣,而如果被社交媒介占用过多的时间,就涉及到每个用户对媒介的自控力问题,对时间与精力的控制调节都是对大学生用户的考验。此外,社交媒介中的世界,即便贴有“原始鲜活”标签的媒介内容也都是虚拟的,是对客观真实的再现,大学生对此的批判性识读能力也是需要有所提升的。

我一直崇尚的思想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

存在就应该有他的理由,大学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他不像高中一样那么辛苦那么累,也不像小学一样那么无忧无虑。大学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没错,但大学也不是一个只有学习,没有其他的地方。

快手和抖音都是娱乐性质的短视频,也就是开心一下,如果把这些东西上纲上线就没意思了。我直接说,如果有人为了看短视频荒废学业,我觉得如果要找原因,他自己的原因更大一点。换句话说,即使没有抖音快手,他也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荒废自己的学业。

前段时间给有更火的东西,大家口中的“农药”。这是个游戏,没错,游戏是干嘛用的?当然是娱乐的,如果有人因为沉迷游戏无法自拔,我反而觉得这是在变相的夸赞这个游戏。小孩子玩游戏,完全可以理解,关键是不能沉迷,但万一沉迷了,谁的错?怪这个游戏做的太好太好玩了吗?因噎废食。这四个字实在太恰当。

还有个例子,前几年很火的喜羊羊,现在也看不到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有一集,大概是有烤羊的情节,当然了,没真烤,然后有个小孩子,大概七岁,好像是,具体记不清了,就去模仿,结果家长不愿意了,把喜羊羊的公司告上法庭,结果悲剧了,被封了。里面其实原因很多的,因为这个动画片太火了,自然竞争对手就多了,突然有人点燃了这个导火索,也就墙倒众人推了。说实话,我是觉得喜羊羊这个动画虽然又很多人觉得是把自己智商按在地上摩擦的,但是确实是国产动漫的创新之作。

我们回头来看看这个问题。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太针对这两个平台,我倒是觉得很不错,关键还是要有自己的判断。如果像某个老师一样,都把大学生当做还没断奶的孩子,那他以后大学毕业到社会上,可就是不没有饭吃这么简单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艾迪网

原文地址:http://iiiiidea.com/douyin/10622raqg.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31
下一篇2022-07-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