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伯邑考,一个奇怪的名字,也许就牵扯出了三千多年前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悬案。

商周时期,古人和现代人的称呼可大不相同,那时候一般是不称姓的。

大家要了解个概念,什么姬昌、姬发、姜尚、赢政,都是后来人这样叫,在当时是绝对不会这么称呼的。

那时候古代成年男子通常是不称姓的。这些带着姓的名字都是后来人硬给加上去的。

咱们看看《史记·管蔡世家》中的内容,记载了关于周文王的儿子们:

大家看,并没有什么姬昌、姬发的说法。都不带姓的,都是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等等。

那么咱们来逐个分析几个名字。

“姓”,这个字一分两半,就是“女、生”,什么意思呢?意为“从女而生”,代表的是血统。贵族们如果家里有了女儿,到了“及筓”的年龄,该取名字了,名字中是带姓的。为什么女孩子要带姓呢?其实是为了避免同姓通婚,把女孩确定了姓,大家就注意了,不会泡错了妞,求错了婚。

举例如:姜嫄。“姜”就是姓,而“嫄”是名。

但贵族男性的名字不能这样。名字的开头要么是爵位,要么是封地、要么是官职、籍贯、居住地或者职业等等。这些开头的字有些就逐步发展成为了“氏”。

这就叫“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然后要有排行,这个大家知道,有伯(孟)、仲、叔、季,或者其它什么的。

再后就是自己的私名了。

咱们就拿周文王的儿子们来举例。

蔡叔度

封地――“蔡”

排行――“叔”

私名――“度”

当时大家称呼他的时候,可以叫“度”,也可以称他为“叔度”或者“蔡叔度”,但是不能叫他“姬度”。

这是通常的情况,咱们再来说说特殊的。“武王发”。

王,这是他的爵。“武”是谥号,死后追加的。“发”是名字。

为什么没有排行呢?因为他当了王,称孤道寡,太尊贵了,就不能和兄弟们再论排行了。

同样,“周公旦”也是这样。太伟大了,地位尊崇,不和兄弟们论行排位了。当然,也决不能称呼他为“鸡蛋”,他会生气的。

说了老半天,终于早说到“伯邑考”了。这个名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复杂。

“伯”,这不用多说,肯定是排行,是老大。

“邑”和“考”怎么解释?

“邑”是他的封地吗?不对。伯邑考早死,并没有封地。那么,是他的本名吗?也挺怪的,不像。

咱们来看《逸周书·世俘》中一段内容:

《逸周书·世俘》是周朝初期的文献,里面的记载很接近那个年代。这段文字是说周武王克商以后,将列祖列宗升祔祭祀。

我们发现,在文中“邑考”和“太王”、“虞公”、“文王”这些称呼是并列的。

咱们来分析分析,假如前面写了一串这样的称呼: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要你写出下一个称呼来,你会写什么?

你会写“刘彻”吗?当然不会,你肯定写的是“汉武帝”。

以此类推,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后面跟着的这个“邑考”,必然是死后的称呼,绝不可能是生前的。

跟据这个原则,咱们再分析。

邑――周朝在覆灭商朝而取得中原统治权之前,通常将商朝称为“大邦”,而将自己称为“小邑”,由此可知,“邑”很可能就是“周”的省略语。

考――《礼记》中说:“生曰父,死曰考”。“考”就是对父辈或更高辈分的死者的尊称。

所以说,“邑考”实际含义就是“周国之父”,表示赞美和怀念。

那么,周武王为什么如此尊崇伯邑考呢?《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这意思是说,周文王认为发和
旦更加贤能,就舍弃了伯邑考,而立发为太子。而伯邑考是在周文王之前去世的。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吗?咱们继续看。《尚书中候》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说是周文王废掉了伯邑考,而改立武王发为太子。

为什么周文王要废掉伯邑考的太子之位呢?董仲书写了一部《春秋繁露》,这样写道:
“群心贰”
,伯邑考知道朝中的臣子们背离了他,失去了拥护,只好“自引而退”,放弃了太子的地位。

事情到此就完结了吗?没有,咱们看这么一个事情。《列女传·晋圉怀嬴》中有这样的记录:

这是说,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女儿嫁给了晋怀公,后来晋怀公死了,重耳流落到秦国,秦穆公又将寡居的女儿许配给了重耳。

秦穆公的这个女儿叫“怀嬴”,为什么叫“怀赢”呢?因为她继了晋怀王的“怀”字为名。

我为什么要扯上怀赢这个寡居的女孩呢?咱们再来看看《左传·昭公元年》中的记载:
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
,有史书确定,这个邑姜就是姜太公的女儿。

她为什么叫“邑姜”呢?难道周武王的封地是“邑”?根本不可能。

联想一下吧,这位“邑姜”会不会其实就是伯邑考的寡妻呢?

好了,咱们把整个事情的过程整理一下:

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曾被立为太子。姜太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伯邑考,一方是太子,一方是重臣,靠着裙带联系起来。

这样强大的势力哪能被容许存在,文王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而有人则利用了文王的心底的忌惮。

经过复杂的政斗,伯邑考被废,武王发被立为太子。

伯邑考郁郁而终,留下了一个寡居的妻子邑姜。

周文王死后,武王发继位,纳了寡嫂邑姜为妃。姜太公与周武王重新建立了权力联盟。

伐纣成功,周武王夺取天下,姜子牙受封齐国。能如此高位显爵,他靠的不仅仅是军功啊。

钓的一手好鱼!

周文王姬昌有很多十几个儿子,著名的就有嫡长子伯邑考,二儿子周武王姬发,四儿子周公姬旦。其嫡长子伯邑考死得最惨,这也是为什么周人都不呼其名,而尊其为“伯邑考”的原因。

伯邑考并不是他的真名,他的真名据考证应该是“姬考”或者其他,至今历史界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为什么周人要尊称姬考为“伯邑考”呢,这里面有一段相当血腥的故事隐秘于历史长河中。

周文王姬昌是奠定周王朝基础的国君,在商末周初时期,当时的商朝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帝辛登基了。商帝辛就是大家熟知的商纣王。

商纣王登基后,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其最重要的改革有两点:提高奴隶待遇,打破贵族阶层固化、大量减少活人祭祀活动,动摇神权基础。

中国奴隶社会第一个改革家恶来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改革家)得到了商纣王的重用,在商纣王的支持下,恶来革对奴隶社会政权带来了非常先进的社会变革,但是这触动了商朝贵族的利益,特别是代表神权的贵族利益。顺便说一句,姜子牙是其中姜部落的首领,并且担任了商朝的大祭司,代表着商朝神权的最高领袖,其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商纣王还高。

商朝历来有用活人进行祭祀的传统,几乎所有的重大祭祀都使用活人,当然这些活人肯定不是贵族,也不是商人,而是“邑”人,这个邑就是其他部落的人,比如周部落就自称自己是“小邑”人,商是国,周是邑。

越是重大的祭祀,祭品的登基就越高,甚至使用部落首领来祭祀神,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就是被商纣王的父亲给活祭了的。

商纣王登基后,一方面进行奴隶制改革,一方面对神权进行控制,加大王权,这样就触动的贵族利益,在强大的阻力下,商纣王决定开展一个重大的祭祀,选定的祭品就是周文王姬昌,此时的姬昌早就被关在朝歌的牢房里了。

这个时候的周部落为了解救周文王姬昌,于是他的三个儿子:姬考、姬发、姬旦前往朝歌请求商纣王愿意替换父亲作为祭品。

商纣王为了不引起更大的周部落的激烈情绪,就选定了姬昌的嫡长子姬考为祭品,祭祀姬考非常的残忍,把他放在祭坛上,破开他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把他的肋骨一根一根的剥出来......

不要以为祭品只是拿来祭祀神仙就完了,祭品是要被吃掉的,越是等级高的祭品,越是会被地位高的人吃掉,这样才能显示出神对他的庇护,商纣王把祭品姬考也给牢中的周文王姬发送了一份。

大家不要以为姬发不敢吃,或者说边吃边伤心,他没有那种思维,他吃得相当的虔诚,因为此时姬考已经不是他儿子了,而是神圣的祭品,周文王能够得到如此高等级的祭品享用,他心怀感激。

姬考作为祭品就把周文王姬昌给替换回了周部落,就是今宝鸡一代的岐山地区,周文王回到了岐山后,把所有的部落事务全部交给了二儿子姬发,自己一门心思的研究《周易》。

周部落的人为了尊重嫡长子姬考,就以“伯邑考”来尊称他,“伯”就是长子的意思,“邑”是商朝时期对除商人外其他部落的称呼,周人也自称“小邑”,“考”是姬考的名。另外有一种说法,“考”是对此人的死有重大贡献的人的称号。

伯邑考的死的确为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周部落有三代人都被商王作为祭品祭祀,姬发成为部落首领后,为了杜绝自己再被选中成为祭祀品,就进行了积极的灭商准备,他首先联络了商朝的最大祭司姜子牙和朝歌的贵族阶层,朝歌的贵族也希望周部落能够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另外新王。

在商纣王出征期间,朝歌的贵族与姜子牙给周通风报信,姬发率领大军在牧野与商纣王进行了一次大战,而商朝的军队瓦解很快,真正为商纣王作战的就是他手下的奴隶。而倒戈的那一部分人是其他部落的俘虏,并且有少部分士兵被朝中贵族所收买。

姬发攻占了朝歌后,违背了与姜子牙、商朝贵族的诺言,对商王室成员进行了残忍的屠杀,基本上全部作为了祭品祭祀上天,并且恢复了大量祭祀的传统,甚至周武王与姜子牙曾经亲自杀祭品。

商纣王与周武王其实被后人误解很多,总体说来,商纣王推行改革,废除祭祀,弱化神权,统一城邦,而他的改革遭到了贵族的反对,并勾结周部落实施政变,周立朝后,通过大肆祭祀来笼络人心,周武王死后,殷商贵族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动,周公旦对其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并焚毁了朝歌,建都镐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艾迪网

原文地址:http://iiiiidea.com/douyin/21461xv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4
下一篇2022-08-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