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换头术”会不会实现?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看所谓换头术到底是什么情况。据媒体报道,意大利神经学家塞尔焦·卡纳韦罗日前宣布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而“手术”地点正是中国的哈尔滨医科大学。

根据报道,这例“手术”总共持续了18个小时,连接了切断的脊椎、神经、组织和血管。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任晓平教授将其命名为“异体头身重建术”。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新的身体将来自一位正常脑死亡的捐献者;此后,医生会解剖脖子周围的组织,并用极其细小的导管连接主要血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整齐的切断脊髓,头颅互换,并用一种特殊的粘合剂将大脑、脊髓神经与新的身体连接起来。按照设计,换头后,患者会昏迷一个月,康复则需要一年。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实验并非在活体上进行的操作。用任晓平的话来讲,这只是一粒人类头移植外壳手术模型,能否运用到活体有待观望。

此外,北京大学王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及,手术一般指的是在活体上的操作,而在尸体上的解剖能否称作手术值得商榷。

事实上,除了医学研究、操作本身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处理外,换头术还面临着伦理等问题,所以要回答活人“换头术”会不会实现,除了考虑操作层面,更要考虑社会伦理等层面,毕竟世人的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能否实现,很多人还关注一个问题,换完头以后,你还是你不?对此,只想说,细思极恐啊。


活人“换头术”会不会实现?

不会。

其他的诸多难题不需要说,单说不可逾越的脊髓结构和功能重建、恢复,是绝对不可能的。

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很久的未来不可能实现。

脊髓功能重建才是人头移植成功的唯一标准

当然,在讨论之前首先再次强调一次,参照器官移植成功的标准,移植物存活不能算成功,必须恢复必要的生理功能。

还是以2015年瑞典宣布世界首例子宫成功为例,是因为移植的子宫诞下了世界首例子宫移植宝宝。

同理,脊髓重建恢复必要的功能是人头移植成功的唯一标准。

脊髓功能及离断后的重建

脊髓有什么功能?

其实很简单,就是负责除头颈部以外身体其他部位与脑的信息传递。传输的信息包括躯体感觉,运动,以及内脏的感觉运动及其调节,比如,心跳呼吸、胃肠道运动腺体分泌,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器官激素分泌,等等等等。

传递的方式就是电信号传输。传输介质就是“电线”——最基本的就是最细的单根电线称轴突,是神经系统基本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结构之一。

神经元包括神经元胞体,轴突和树状图。中间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下一级神经元树突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

而终端神经元,比如我们皮肤的感觉神经轴突的末端称感觉终端,上面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器,分别感受诸如不同的温度、压力、渗透压、酸碱度等等,当感受器被相应配体激活产生电信号沿着轴突上传。

一个感觉神经元的终端可以感受很多不同的刺激信号,产生不同的电信号,这些电信号沿着同一根轴突上传还不产生并联干扰。

其中,感觉神经由根据感受到信号的强度分为伤害性和非伤害性感觉神经。比如,低于17℃,高于42℃的温度刺激就是伤害性的,由伤害性神经感觉神经感受传导。即使伤害和非伤害性温度的不同温度段也由3不同的感受器感受。

神经元和轴突直径都是微米级别的,不存在将其解剖单根轴突吻合的问题。

然后邻近的轴突会汇集成神经纤维,然后再汇集成神经束神经干,可以是单纯运动或感觉性的也可以是混合性的,其中也由绝缘结构保证期间电信号不发生并联串联。

神经干通常就可以毫米级别,肉眼就可以见到,有的大神经还很粗,比如臀部的坐骨神经。神经干内的神经束也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吻合器束间膜。

但是,外周神经断离后吻合外膜和束间膜后的效果似乎一样差。

还是以感觉神经为例,神经干不断汇集称更大的神经干在脊髓后脚进入脊髓。

并在脊髓实质(灰质)后角交换神经元,信号沿着脊髓内神经继续上传。

不同部位、不同感觉的感觉神经在脊髓内有严格的排列秩序。

脊髓神经组织和脑神经组织都属于中枢神经,有别于外周神经,神经元及其附属结构仅占10%,其他食支持和营养组织,主要是胶质细胞。

顾名思义,形成的胶质组织就是呈胶质状,脑组织更是称豆腐脑状,因此,断离后,期间的神经神经纤维不存在通过解剖进行分离“吻合”的可能,能把断端间不同传导束和薄层相对准确的对合都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还有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神经再生的问题。周围神经的雪旺氏细胞为神经再生提供需要髓磷脂等原料,同时不分泌抑制神经再生的活性物质。而中枢神经的胶质细胞有两种分别为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均产生抑制轴突再生的化学因子。因此,中枢神经几乎是不可再生的,早期认为。虽然现在发现可以再生,甚至也有干细胞不断生成新的神经元,但是不同于外周神经,再生是相当缓慢的。

下面我们概览性看看脊髓。

好好多的神经。全部脊髓有31对脊神经,含有负责躯体与脑之间所有各种信息的上下传输。

成年人脊髓直径约1~1.5厘米,长约50~70厘米。期间包含的“单线联系”神经纤维无以数计,不具有可解剖性和可吻合性。

头移植就是要在脊髓最上部完全离断,然后,由于不能吻合,只能尽量将断端对其,把让“失去单线联系”的神经纤维断端之间离得近一点,然后指望它们“各找各妈”地找到相应的断端,然后长在一起。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神经一旦断离,轴突远端就会发生崩解,只能指望仅有微弱的再生能力的近端轴突通过再生正确地找到自己失去单线联系的下级。

这里的问题有两个,一旦失去联系,断端之间并没有“暗号”还相互识别对方。除非发明神经轴突再生的“自我导航”技术,这个失去联系的单线之间重新相认并再次携手的机会是随机的,几乎为0。

而且,近端轴突的比蜗牛蜗牛的多的不知道慢多少倍的爬行还需要走万里长征,最长的需要找到脊髓最下端腰1、2平面,有50厘米的距离。

现在,人头移植方案针对脊髓重建的方法只是说:把断端对合然后用一种“生物胶水”粘合在一起,然后脊髓就能长在一起,一年后神经功能就恢复了——相当的浪漫主义,相当的蒙太奇。

脊髓离断后的后果

我们知道,现在脊髓严重损伤造成的截瘫,损伤部位脊髓并没有离断,即便这样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办法来进行治疗,除了干细胞技术提供一点渺茫的希望之光。

这就是网友们大声疾呼的“还他妈人头移植,先把截瘫给治了再说吧”的原因。

离断后,如上所述,神经通过再生,准确地找到各自的上下级恢复联系的机会几乎就是零。也不排除有极少数给长串门了的情况,同样不能恢复功能。

后果,就是截瘫的后果,截瘫平面以下除了脊髓作为中枢的部分反射保存,其他神经功能全部失去。

在截瘫患者,能存活的所谓高位截瘫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支配心跳呼吸的神经功能是保存的,而人头移植的脊髓离断连这些生命维持功能都不会存在,即便移植后头部和脑不造成严重损害,保存主要功能,但是根本不可能与躯体建立几乎任何神经联系。包括维持生命的基本功能。

那么,最好的结果是,头身重建的新人由呼吸肌维持呼吸功能一段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艾迪网

原文地址:http://iiiiidea.com/douyin/44594h4b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9
下一篇2022-08-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