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最后结局怎样?

一提起太平天国,哪怕是并不熟悉历史的人,都能喊出洪秀全的名字。但一提到捻军,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

作为与太平天国的同时期出现的反清农民武装,捻军在历史上,活跃了近十五年。其鼎盛时期的兵力,达到了二十多万。但由于太平天国的名号太响,捻军虽然曾经完成过斩杀清朝亲王的壮举,但他们的事迹却被埋没在历史之中,语焉不详。

(捻军旧照)

那么,这支能斩杀清朝亲王的捻军,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呢?

所谓“捻”,本来是一句淮北方言,是“一股、一伙”的意思。捻军最早起源于捻子。他们本来是专门以点燃油脂和油捻纸作法,替别人驱除疾病和灾难的神棍。年成好一点的时候,捻子只是向乡亲们募捐香油钱来做油捻纸。不过,一旦遇到荒年,捻子便开始以神灵的名义,向乡亲敲诈勒索。清政府将他们统称为“捻匪”。

1851年,捻子开始在南阳、唐河等地聚众起事。

本来一开始,捻子的人数并没有多少。但由于当时饥荒不断,各地的贫苦饥民,纷纷响应,揭竿而起。因此到了1853年,捻军正式成立。

等到1855年黄河决口之后,大批流离失所的灾民无家可归,也纷纷投入到了捻军的起义浪潮中。这就使得当时出现了“淮河南北,满地皆捻”的情况。

由于捻军的规模不断壮大,捻军的领导层,也开始考虑将队伍变得规范化。

1855年,各路捻军齐聚安徽,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会盟活动。经过商讨,各路捻军最终推举张乐行担任捻军盟主,并议定了《行军条例》这一规范制度。同时,捻军还制定了“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在捻军自己的眼中,一个规范的、强大的军队已然诞生。

(张乐行)

1856年,捻军与太平天国达成了合作协议,张乐行接受了天王洪秀全的封号。尽管从名义上看,捻军算是归附了太平天国,但实际上却是“听封不听调”,保留了自治权。

1857年,捻军内部出现了分裂,以蓝旗领袖刘敬勇为首的部分捻军,坚持回到淮北,结果被张乐行处决。

这件事之后,捻军便分裂成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仍以张乐行为领导留在淮南,而大部分捻军则回到了淮北。

从此之后,捻军便开始和清廷在各地乱战。由于双方互有胜负,再加上年成稍微好转,因此捻军的力量,并没有进一步增强。

1863年,清朝亲王僧格林沁攻下了当初捻军会盟的毫州稚河集,张乐行遭到出卖,遇害身亡。捻军的士气一度遭受重大打击。

(曾国藩)

1865年,由于捻军迟迟没有被消灭,清廷决定派刚刚平定了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北上,协助僧格林沁剿捻。

僧格林沁向来都看不起汉军将领。在他看来,曾国藩北上,无疑是对他的侮辱。于是,急于求成的僧格林沁决定,加快消灭捻军的进度,一定要在曾国藩军队到达之前完成任务。

也正是由于他心情急迫,僧格林沁被捻军将领张宗禹引入了山东曹州高楼寨并遭到了捻军的完全包围。

最终,僧格林沁在突围过程中,被捻军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士兵张皮绠,在麦田击杀。

僧格林沁的死亡,使得本来已经山穷水尽的捻军士气大振。一时之间,清廷和捻军又陷入了苦战之中。而这也导致刚刚走马上任的曾国藩,因剿捻不力而被撤职。

1866年,捻军被清廷成功分割为东西两部。由于本就是强弩之末,再加上力量被分割,最终西捻被左宗棠剿灭;而东捻则在1868年,被李鸿章完全消灭。

(参考资料:《清史稿》)


“捻”,淮北方言,起源于豫皖一带捻纸烧油来做法的“捻子”。“捻子”多了,打家劫舍、聚众造反就搞起来了,也就成了军。

一、兴起

自古揭竿而起都离不开天灾人祸,捻军就是在皖北一场大旱之时兴起,没有粮食的饥民们纷纷加入捻军,推举张洛行为盟主,掀起了捻军反清的大幕。彼时太平军已经连克武汉、安庆、南京,不久又开始了北伐,捻军的形势一片大好。1855年,黄河决口,鲁豫皖交界处灾民遍野,淮河南北遍地皆捻,遂于改年秋天推举张洛行为“大汉永王”,捻军正式成立。

二、前期捻军

捻军之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太平军的攻势,随后更是直接接受了天王洪秀全的封号。虽然是“听封不听调”,但与陈玉成合作密切。

捻军南渡淮河与太平军回合后,发生了分裂,很多旗主返回淮河以北深入河南、山东扩大势力范围;少数人留在了淮南配合太平军。

1857年,张洛行与太平军陈玉成会攻霍邱 ,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被封为成天义。随后几年内,捻军在豫、皖、苏、鲁等地转战,各有胜负,张洛行晋升为征北主将,又封沃王。

直到1862年5月清军攻陷太平军所控的安庆和庐州前,东至京杭大运河、西至襄阳,捻军以太平军为依托四处出击,甚至一度逼近济南、青岛。失去太平军依托后,捻军遭到曾格林沁的大举进攻,1983年3月张洛行也因叛徒出卖而被杀,至此宣告前期捻军的失败。

三、后期捻军

前期捻军失败后,残部在鄂豫陕边区活动,及至1863年5月张宗禹在桐城与李秀成会和,重返皖北。太平天国封张宗禹为梁王,其它将领亦各有所封。

然而太平天国已是自身难保,天京被围困。1864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陈得才、 赖文光等部与太平军在河南会师,欲东下救援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时天京已陷, 陈得才于兵败后服毒自杀,所部纷纷投降,张宗禹、任柱与赖文光突围。

至此,太平天国已是日薄西山,捻军没有了强大的依靠。太平天国失败后,捻军整合了太平军残部,向鲁豫苏一带转战,以骑兵为主,继续与清军抗争。

四、最后的辉煌

1865年5月18日,捻军在山东曹州设伏,全歼穷追不舍的僧格林沁所部,斩杀僧格林沁,华北震动,京师戒严。随后继任的曾国藩,也因捻军屡次突出重围而被罢免,李鸿章接过剿捻大旗,捻军也开始走向灭亡。

五、败亡

1866年10月起,捻军分为东西两军,东捻军继续在中原活动,西捻军则转战陕西联络回民起义。

然而崛起的淮军已经彻底掌握了捻军的路数,东捻在山东覆灭;西捻为了救援东捻一度逼近保定、天津,最终在山东茌平覆灭,彻底宣告捻军的终结。

六、评价

捻军实质上是很淳朴的农民起义,纯粹的绿林好汉起家,甚至连一点宗教色彩都没有。

没有神谕,没有天象,没有任何造势,就是一群活不下去的灾民揭竿而起,又在天灾人祸中不断地壮大。哪怕城破兵败,首领被杀,也不过是转战他方、再立门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捻军历时18年,波及鲁、豫、皖、苏、鄂、陕近十个省份,歼灭清军及团练十余万人,沉重打击了青庭。

然而,这也注定了捻军最终只能沦为流寇,四处转战却并未能扎实跟脚,固然打击了统治阶级,却也并未能改善老百姓的民生,反而因连年战乱给灾荒中的老百姓雪上加霜。

捻军兴于太平天国也亡于太平天国。没有太平天国浩大的声势来牵制清庭,捻军就没有机会壮大发展;而没有太平天国的堕落和覆灭,捻军也就不会失去依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艾迪网

原文地址:http://iiiiidea.com/douyin/49700n6pu.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0
下一篇2022-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