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红衣大炮是何来历,它的威力如何?

火药尽管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晚唐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最早的火药武器,到了宋代现代火枪、火炮的雏形开始出现,女真、蒙古在同宋朝的战争中也逐渐掌握了火药的生产制造技术,通过蒙古西征和丝绸之路贸易火药逐渐流传到中东和欧洲。到了明代终于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成建制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在大明建国十年后出现了“凡军一百户,铳十”的明文规定。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更是明确规定明军的日常训练科目为:五分习刀剑,三分习弓弩,二分习火器。尽管此时明军还是以冷兵器作为主要装备,但已有二成左右的明军装备了火器,这意味着火器在明军之中已不是零散的临时性装备了。朱棣迁都北京后组建了拱卫京师的三大营,其中的神机营就是明军中专门掌管火器的部队,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支独立成建制的火器部队。在朱棣五出漠北打击北元残余势力的战争中明军综合运用冷热兵器屡屡得手。

大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使臣皮雷斯在一支由4艘帆船组成的护航舰队护送下抵达广州。舰队为向中方表达敬意而按欧洲礼节鸣放礼炮,却被当地官府和人民误以为是开炮滋事。尽管后来经过一番解释之后误会消除,但葡萄牙人还是引起了中方的格外关注:——当地官员为此登上葡萄牙舰船视察。根据当时广州官吏给朝廷的奏报以及他们留下的私人笔记中可以得知:葡萄牙人的火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铳发弹落如雨,所向无敌。其铳用铜铸,大者千余斤,名佛郎机”。佛郎机本是明朝对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的称呼,至此也被用来指称这种原产于葡萄牙的新式火器。

当时的明朝国产火铳、火炮存在的主要缺点在于:均为前装式,火药须从筒口装入;每射击一发之后须等枪管、炮筒冷却才能继续装入火药,碰上机动性强的敌军骑兵根本没机会打第二发。而佛郎机恰恰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流行于15~16世纪的欧洲早期后装炮最大的妙处就是采用母铳衔扣子铳的结构,较好解决了管内闭气的问题。将装有火药的子铳放入母铳膛内发射以避免铳膛与火药直接接触而带来的炸膛风险。由于子铳是单个的,便可以发射一个子铳后换上另一个,几个子铳迅速更换就能形成“弹落如雨,所向无敌”的密集火力。与此同时佛郎机还配备了准星、照门,从而使射击的精确度大大提高。

1522年8月5艘葡萄牙舰船公然驶入珠江口挑衅当地驻军,明军成功击败了这支葡萄牙舰队并俘获2艘舰船以及船上的20多门佛郎机。尽管这时在佛郎机这一具体武器上葡萄牙人已发展到了明朝火器的前面,但论整体战斗力仍是明军更强,但明军并没被自己的胜利冲昏头脑,而是认真研究了佛郎机的构造特点并成功进行了仿制。到嘉靖中期甘肃的边防明军已拥有佛郎机炮车1158辆,宁夏有1000辆,固原128辆,大同1000辆,由此开启了明朝仿制西洋火器并将其列装军队的先河。在万历援朝抗倭战争中明军综合运用国产火器和仿制的佛郎机完全压制了日军铁炮的火力。然而细究起来:佛郎机其实是一种介于火铳和火炮之间的中型武器,还算不上真正的重型火炮,它和后来明军使用的红衣大炮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当明朝的仿制佛郎机在朝鲜战场上大显神威之时一种火力更加强大的新式火器也逐渐进入明王朝的视线: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驾驶两艘巨舰突袭澳门,尽管这次军事行动针对的是盘踞在澳门的葡萄牙人,但此时的明王朝并未以事不关己的心态应对此事——毕竟如果荷兰人成功战胜了葡萄牙人会不会顺便侵扰中国沿海是谁也无法保证的事,对此明朝官方进行了充分的战备。明朝方面对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的战争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了解——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一种新式火器进入了明朝的视线:这是一种前装滑膛炮,口径多在100毫米以上,多为铁制,也有铜制,重量从70斤到万斤不等。弹药前装,重量一般可达数斤至十数斤不等。射程可达四五里至七八里不等,杀伤力超过了明军已成功仿制的佛郎机。在接触到这种新式火器后明朝的军政大员们迅速决定将其作为新的引进目标,而之前的佛郎机则被视为应当逐渐淘汰之物。

明朝对这种新式火器的研究很快被派上了用场:荷兰人在和葡萄牙人交战后果然开始长期活跃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并开始不断骚扰我国沿海,明朝在同荷兰的战争中缴获了一部分新式火器。与此同时明朝还长期向澳门的葡萄牙人订购这种新式火器,当时的澳葡当局为了防备西班牙、荷兰等殖民竞争对手而在澳门建立了卜加劳铸炮厂,卜加劳铸炮厂甚至一度被誉为是世界最好的铸炮厂。由于葡萄牙人多为红发,所以明王朝就称这种主要得自于“红毛洋夷”的新式火器称为红夷大炮。令这一新式火器名声大噪的当属1626年的宁远之战:这年2月后金大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率13万八旗劲旅攻打明军驻守的孤城宁远。此战在努尔哈赤眼中看来应该是胜券在握——宁远守军不足2万,而守将袁崇焕不过是一个此前从未上过战场的无名后生。然而努尔哈赤所不知道的是:宁远城内的袁崇焕和他一样自信,而袁崇焕的自信来自于宁远城中的红夷大炮——不是1门,而是整整11门。

尽管拥有红夷大炮这样的大杀器,问题在于:无论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归根结底是由人在操纵,在此之前明朝和后金的历次战争中也都使用过火器,却基本上没对整体战局构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然而袁崇焕在认真分析了此前明朝与后金的历次战争后得出一个结论:此前明军的失利并不能证明火器乃无用之物,而是此前明军的指挥官没正确使用。当时的火器射击速度远远无法和后世相提并论,所以在面对机动性极强的骑兵时往往会出现根本来不及打第二发的情况。这一缺陷同样存在于宁远城中的红夷大炮身上,但袁崇焕找到了克服这一缺陷的办法——凭坚城、用大炮:后金骑兵善野战而不善攻城,袁崇焕始终坚守不出,利用坚城迟滞后金骑兵的攻势,这时就轮到红夷大炮展现火力了。后金军队在11门红夷大炮的密集轰炸下强攻宁远城3天,结果在付出1.7万余人的伤亡代价后仍未能将宁远城攻克,甚至连努尔哈赤本人也被明军的红夷大炮击伤,后金军队不得不被迫撤退。被炮火击伤的努尔哈赤对宁远之败耿耿于怀并于8个月后急火攻心而死。

此战后红夷大炮被明朝视为神兵利器,这时有人提出:“夷”这个字眼含有贬义,既然此炮已为国立功,再称之为夷似有不妥。于是明朝廷下旨将参加宁远之战的红夷大炮封为红衣大将军炮,简称红衣大炮。1627年刚继承后金汗位的皇太极再次攻打宁远以报其父努尔哈赤之仇,结果再次被明军的红衣大炮击退。经过此战后皇太极对明军的火炮威力有了清晰的认识,于是在1631年正月皇太极命佟养性组织了一批汉人工匠仿制火炮,此后以骑射起家的八旗军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兵种——乌真超哈,翻译成汉语就是重兵部队的意思,其实指的就是炮兵部队。在当年八月的大凌河之战中后金首次使用红衣大炮“击坏台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台内明兵惶扰不能支,乃出降”。此战后金缴获了3500门各种火器。两年后明军中火炮最多、炮术最精的孔有德、耿仲明部叛变,至此后金与明之间在火器力量上的对比被极大的改变了。


天启六年,发生一件明朝上下欢心鼓舞的大事,明军大将袁崇焕,在宁远大破后金军努尔哈赤,取得了宁远大捷,这是明军继镇江大捷后又一次大胜后金军,后金主帅努尔哈赤负伤败退。明朝“朝野欢呼,士庶空巷相庆”。

不可一世的后金军为什么在宁远惨败呢?明军的一种守城武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就是红衣大炮。

袁崇焕在宁远战役中制定了“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的作战策略,在城墙上布置了11门红衣大炮,就是这11门大炮,让后金军损失惨重,帮助明军抵挡住了后金的进攻,成功的保住了宁远城,并重伤了努尔哈赤。

(火炮攻城效果图)

那么,红衣大炮究竟是何来历呢?

红衣大炮原名红夷大炮。清朝时,因清政府忌讳,所以后来改称为红衣大炮。

明朝的红衣大炮最先来自于荷兰。万历48年,荷兰海船在广东近海沉没,明朝政府随即组织专人打捞,经过数月的努力,一共打捞上来近40门大炮。

工匠们认真研究了打捞上来的大炮后,改进了铸炮技术,利用铜和铁的不同熔点,采用铁芯铜体铸造法,造出了新型大炮。这种大炮相比于荷兰沉船上的大炮,重量更轻,管壁较薄,能容纳更大的炮弹。

经过明朝的一系列改良,提高了大炮的射程和精准度,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使大炮更加经久耐用。

(“红衣将军”炮)

天启年间,明朝开始大规模地制造这种经过改良的大炮,前后共铸造了十四门,其中有几门就被

带到了宁远的城墙上。

后来,又从澳门购入了一些大炮,到宁远大战之前,明军能使用的大炮接近40门。

红夷大炮的威力很大。尤其在对阵步兵和骑兵作战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据史载,宁远大战开始的前几天,袁崇焕依靠艰固的城防工事,阻挡了后金的数轮强攻。后金骑兵攻至城下时,明军箭如雨下,后金军只能撤退,经过数次冲锋,双方互有伤亡。

努尔哈赤急于拿下宁远城,企图速战速决,不断地向宁远城下增兵,士兵越来越多,蜂拥而至,大都集中在城下。

(惨烈的炮击效果图)

这时,袁崇焕下令,炮击后金军,城上11门红夷大炮齐射,“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战斗过程中,袁崇焕发现大炮有射击死角,他及时调整了红夷大炮的部署位置,除了着重强化正面的火力外,“门角两台攒对横击”,解决了大炮的射击死角,给予了后金军极大的杀伤。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明军倚仗红夷大炮的威力,重创了后金的骑兵,金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但努尔哈赤仍不打算放弃,强令继续攻城,后金士兵惧怕火炮的威力,只能在火炮的射程之外犹豫不前。即使金军将领持刀斩杀临阵逃脱之人,士兵也不敢进攻。

努尔哈赤无奈,只得鸣金收兵。下令后退10里扎营修整。

《明史》中对红夷大炮在这场战斗中的威力,有这样的记述:“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后来,明末文学家张岱有更加夸张的记述:“一炮糜烂数十里”。不过,这是不真实的,当时红夷大炮的射程是无法达到数十里的。

(现存明朝大炮)

守城军民目睹了红衣大炮的威力后,不由感慨:“似兹火器,真所谓不饷之兵、不秣之马,无敌于天下之神物也!”

后金军经过了宁远大败,吸取了教训。在后来和明军的战斗中,充分发挥骑兵来去如风的优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越过明军大炮的射击点,乘明军大炮装填弹药之机,蜂拥而至。这样,明军的大炮还没打响,就被金军骑兵抢夺,成了金军的战利品。

金军利用缴获的红夷大炮,结合骑兵的优势,在其后对明朝的战斗中,攻破了明军很多城池,明军用大炮守城的优势不复存在。

皇太极率领清军在攻破大顺李自成的潼关天险时,红夷大炮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艾迪网

原文地址:http://iiiiidea.com/douyin/556223jdp.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2
下一篇2022-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