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为什么称为三千岁?

刘墉的三千岁只是“戏称”,也就是一些戏剧作品或者文学作品里才会出现这样的称呼,历史上的刘墉没有得到三千岁这个称呼的赏赐,也没有自称三千岁的经历。

三千岁意味着什么?

古代用岁数称呼来表示地位尊贵的习惯由来已久,据宋朝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记载:

“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

可见秦汉时期大臣们对君王就已经有了“万岁”的称呼,而且这个称呼是皇帝专用的,如果有人用了这个称呼后果会很严重。比如汉和帝时期的大将军窦宪,他仗着自己征伐匈奴有功,野心也越来越大,朝中很多大臣也看穿了他的心思,暗地里称他为“万岁”。这事传到了汉和帝刘肇的耳朵里,马上派人将窦宪的亲信党羽逮捕,并把他的兵权收回,给了一个冠军侯的爵位将他搁置在封地,最终被迫自杀。

千岁的称呼是唐朝时期开始流行,主要是对皇室成员的称呼,比如皇帝的叔伯兄弟可以称呼为千岁,还有皇后、公主、皇子也称为千岁。不管是千岁还是万岁,都是一种“贵称”,这里的“千”和“万”既表示长寿之意,也表示尊贵,但那个时候并没有在这个称呼上给加上数值,称皇帝一万岁,太上皇一万一千岁?这样不像话。只有明朝的太监魏忠贤自称自己是九千岁,那意思要比皇帝少一千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意思。

清承明制,清朝在千岁万岁的称呼上基本变化不大,不过后期的太平天国起义倒是对这种称呼做了细化,他们称天王洪秀全为万岁,东王杨秀清九千岁,西王萧朝贵八千岁,这样一路排下来,石达开排到五千岁,后面的各种王都称千岁。

这样的称呼方式在历史上只有太平天国内部才有,但有意思的是,洪秀全是打着上帝的旗号成立的“拜上帝会”,他自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也就是耶酥的弟弟。然而,根据《圣经》的记载,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的时候也就30多岁,这个弟弟却要号称“万岁”,这种中西文化的揉合被洪秀全发挥得淋漓尽致。

刘墉是乾隆时代的官员,他那个时候并没有“三千岁”这种称呼,如果按一个王爷或者王子就是一个千岁,那刘墉的三千岁能顶三个王爷,这显然不可能。

刘墉最高的官职体仁阁大学士居正一品,而且他是汉人,基本上是评不上千岁级别,更何况是三千岁?关于刘墉三千岁的说法主要来自于一些文艺作品,说是他的父亲刘统勋午门斩子,先是斩了刘墉的大哥和二哥,再要斩刘墉时他却跑了。刘墉在逃跑的过程中撞到了太后,经过一番言论,太后很喜欢眼前这个小孩,于是将手中的佛珠挂在刘墉脖子上,封他为“铁项金锁侯”,而且收刘墉为“御儿干殿下”,敕封三千岁。

刘墉与太后之间的故事我们在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到,太后赐他的东西也有不同,有前面说的佛珠,挂在脖子上就是铁项金锁侯,大清朝就没有人能够砍他的脖子;还有作品说太后送给刘墉的是金狮镇纸,乾隆皇帝都看到都眼红。

不过这些都只是戏言,刘墉不具备称千岁的资格,他也不敢以三千岁自称,否则那就是“篡逆”之罪。


这个说法是民间的杜撰,在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

在说有关刘墉的这则野史时,我们不得不提一提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他于十七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候出生,是山东人。在雍正二年的时候考取了进士的功名,在他有了为官的资格后,官运是一路亨通,曾担任过刑部尚书,也担任过工部尚书、甚至还做过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以及军机大臣。因为为官清廉,又非常的忠诚于皇上,所以在后来的时候还成为了清朝的宰相。在他为官的这四十多年里,非常的正直有胆识,而且他不论是出任什么样的官职,都能够在那个位置上做出成绩,做出水准,所以很受皇帝的喜爱和欢迎。

可好景不长的是,在乾隆三十八年的时候,刘统勋照例去紫禁城上早朝,可就在下人们抬着轿子的时候,越来越觉得不对经,忽然间轿子内出现了倾斜,就在此时,人们才发现坐在里面的刘大人此时双目紧闭,虽然在发现了情况,也有御医赶来救治,可最终还是没有将他救活。

乾隆皇帝在后来前往刘墉的家中对其进行悼念,在看到了宰相家中很是朴素,又想起了他以往的种种,便很是感动。据说乾隆在还没有回到宫中的时候就掩面而泣,说自己又失去了一位重臣。

为了纪念刘统勋的功绩和贡献,乾隆皇帝特意将他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

刘墉

他是刘统勋的长子,出生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初,家里的籍贯是如今的安徽砀山。被人们称为清朝注明的书法家、政治家,是继父亲后的一代名相。

他是在乾隆十六年的时候考中进士,先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位。刘墉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点,不仅奉公守法,而且清正廉洁,曾多次被皇帝夸奖。而且刘墉在书法的造诣上也是很深的,所以人们也将其称为是“浓墨宰相”。

民间的野史趣事

之所以会有刘墉被称为九千岁这个梗,其实是因为一段野史,而这段野史拥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

这个版本说刘统勋因为年老,所以想要将自己的官位辞掉,可是他的这一举动却遭到了皇帝的反对,一时因为此时的皇帝急需人才,二是因为他舍不得这位和自己共事了多年的老臣。可是在看到他心意已决后,便也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在送别刘统勋时,皇帝半开玩笑的问他:“你确实是一个大忠臣,你对于国家的贡献我都是看在眼里的,可若是你以后的孩子不忠于国家该怎么办?”

刘统勋以为皇帝是在怀疑自己的忠心,本就对皇帝忠心耿耿的他在回家后,二话没说便将自己的两个儿子给杀了,正当他准备杀刘墉的时候,却发现刘墉早已经跑没影了。

刘墉为了保命拦住了太后的圣驾,并向太后说明的原委,于是太后便当即下令封刘墉为“御儿干殿下”,也就算是太后的干儿子,这才使得他在后来保住了性命。

版本二

这个版本的大概意思是说刘统勋的两个儿子触及了国家的法律,被他自己亲手给杀掉了。在太后听说了这件事情后非常的可怜刘家。有一天,太后召见刘墉,为了考验他的聪明程度,一直在问他问题,而刘墉也是对答如流,也正是如此得到了太后的喜爱,并一高兴便封他为“御儿干殿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艾迪网

原文地址:http://iiiiidea.com/douyin/7609735drb.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0
下一篇2022-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