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宏民间故事

历史上有句大名鼎鼎的谶言叫做“胡人无百年国运”。许多资料把这句话的出处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头上——元至正二十六年,时为吴王的朱元璋为发兵北伐所发布的檄文中,就有一句“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

既然有“古云”这个前缀,就证明这句话不是老朱或是老宋发明的。果不其然,我在故纸堆里翻腾了半天,发现隋朝的开国元勋杨素曾作诗云“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语出杨诗《出塞二首·其一》)对蒙古人恨之入骨的南宋宰相文天祥也曾给他的死对头下过诅咒“内家苗裔真隆准,虏运从来无百年。”(语出文诗《二王》)

从秦到清,汉人能把异族撵出华夏故地独立建国的时间,不过1100多年,比我们想象的少得多

老文后来虽然被蒙古人砍了头,但是他的诅咒成真,蒙元果然没熬过百年就完蛋。于是非常迷信的朱元璋就把这句话当成了至理名言,连后来在写给逃亡塞外的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的劝降信中,还郑重其事的重揭人家的旧伤疤:

“我师未至,君已弃宗社而去。朕谓君自知胡无百年之运,能顺天道,归我中国故土,上策也。”(《明太祖实录·卷四十六》)

其实“胡人无百年国运”这事并非事实。像匈奴、突厥这样给中原王朝造成过严重威胁的塞外游牧政权,在漠北草原上称王称霸的时间都不止百年;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政权文明程度太低,又远在域外不能算数,那么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国祚148年)、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国祚209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国祚119年)、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国祚189年)等又该怎么算?如果有人继续抬杠说这帮家伙没完成过大一统,那么别忘了还有一个满洲人建立的清朝……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句话也不能算错。毕竟我们的老祖宗对于华夷之辩早有定论:

把韩昌黎先生的这句名言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就是——凡是傻了吧唧跟风吃洋餐、过洋节,满嘴乌七八糟说鸟语的家伙,就统统都是蛮夷!只有那些喜欢啃馒头、拜祖宗,哪怕张嘴就是“滚犊子”、哪怕长成一副金发碧眼的模样,也是中国人。

嗯,按照韩夫子的观点,不知该有多少今天的国人都应算作蛮夷

按照这种理论,前边提到的北魏辽金西夏清什么的,好像真没法再往蛮夷堆里扔。只有死活不开窍的蒙古人,一门心思在文华千年的中原大地上卖力的推广“草原风”,结果非常倒霉的国运不过百年,也算是活该。

不过与“胡人无百年国运”类似的一个真理是,在古代只有智力低下的家伙才比较能打。像契丹人、女真人等这些原本脑子里长得全是肌肉的家伙,一旦开始热情的拥抱看起来似繁花、如灿锦,实则却有销魂蚀骨之效的汉家文明时,也就意味着他们离完蛋不远了。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鲜卑人建立的北魏。

先说说魏孝文帝以全面汉化为主要内容的“太和改革”。

从登国元年(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重建代国、自称代王(并在12年后称帝,改国号为“魏”),直到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的50多年间,刚刚崛起的北魏王朝如同冉冉初生的朝阳一般光芒万丈而且不可阻挡。在拓跋氏的钢刀铁蹄下,因五胡之乱而四分五裂、战火连绵了135年的北方大地终于重归一统,与南方的汉人政权隔江相望,史称“南北朝”。

然而拓跋氏的雄心壮志远不止于此。拓跋焘先后13次北击柔然,不但拓地千里,还设六镇以固北疆,使得塞外胡马在此后的百年间不足为患:

“(拓跋焘)世祖征伐之后,意存休息,蠕蠕亦怖威北窜,不敢复南。”(《魏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九十一》)

此后又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梦想“封狼居胥”发动元嘉北伐。于是拓跋焘慨然迎战,一路势如破竹直至饮马长江,让刘义隆落得个“仓皇北顾”的下场。

魏太武帝拓跋焘这样的英雄人物,放眼两千历史中也算得上出类拔萃

拓跋焘北破柔然、南击刘宋,北魏强军兵强马壮、咄咄逼人,其势不可阻挡。而南朝屡战屡败,长江防线岌岌可危,自汉末以来南北分裂的局面似乎即将在拓跋氏的手中终结,还有好几十年才能降世的隋高祖杨坚,看似已经没机会将重建大一统的不世功业纳入自己名下……

然而,随着拓跋焘被一个宦官宗爱所弑,立国以来便四面出击、开疆拓土毫不停歇的北魏王朝像是踩了一脚急刹车,从此再无寸进。不仅如此,从拓跋焘驾崩到北魏亡国,南朝的宋、齐、梁三国先后发动6次北伐,虽然统统无功而返,但北魏每次击退敌人就心满意足,再无祖辈饮马长江甚至平定天下的雄心大志。

因为太武帝拓跋焘以赫赫武功名垂青史,可是他的子孙却都戒荤茹素跑去念经了——话说拓跋焘非常厌恶佛教,著名的“太武灭佛”就是他搞出来的。可是当老子的一边对着和尚喊打喊杀,当儿子的拓跋晃却跟护犊子的老母鸡似的拼命护佛,当孙子的拓跋濬更是再接再厉拼命兴佛(比如修了云冈石窟)。等到拓跋弘在位时,干脆为了专心念经连皇帝都不肯当了,非常不负责任的将皇位禅让给了刚满5岁的儿子拓跋宏。

拓跋宏当了28年皇帝却年仅33岁英年早逝,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也是北魏王朝的悲剧

拓跋宏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熟悉?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还搞出过一个更加有名的“太和改革”(也称孝文汉化),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评价极高,比如促进了民族融合什么的。

我们先复习一下拓跋宏的改革都干了些什么——说白了就两件事,一曰迁都,二曰改制。

先说迁都。北魏的国都本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宏受汉学熏陶,倾慕华风,便想搬到中原去住。可是鲜卑勋贵们大都喜欢游骑射猎,不想去南边见世面,拓跋宏就骗他们说要南征刘宋,便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4年)将全国的精锐部队拐到洛阳当起了坐地户。有兵在手自然可以为所欲为,他一边下令营建新都,一边将上当受骗却只能干瞪眼的勋贵官员尽数南迁,终于完成了迁都大业。

再说改制。从太和十八年开始到拓跋宏去世,他一直在大力推行内政、教化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太和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1、禁胡服。拓跋宏早早就仿效汉家制度服兖冕,迁都后更是明令禁止士民胡服,只可穿着汉家服饰。

2、断北语。太和十九年,拓跋宏下诏在朝堂上不准讲“北语”、只能说汉话,违者免官:

“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魏书·卷二十一上·列传第九上》)

3、改姓氏。太和二十年,拓跋宏宣布自己改姓“元”,还要求满朝文武都向他学习: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四·齐纪六》)

于是鲜卑拔拔氏变成了长孙氏,达奚氏成了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等等。反正在当时即便是相交多年的好友,也经常搞不清彼此姓啥……

改姓氏其实是断绝一个民族根本的狠招,所以改了姓氏的鲜卑人很快就湮没于汉人之中,再无痕迹

4、婚名族。就是鼓励鲜卑勋贵与中原汉人世家通婚。元(拓跋)宏还以身作则,赐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为华夏衣冠之族,纳其女于后宫,并令诸王公亦纳汉族大姓之女。

5、禁归葬。诏令自太和十九年以后移居洛阳的鲜卑人,不得归葬北方祖地。

6、改制度。效仿汉家制度,如依汉法改订度量衡、仿汉五铢钱铸太和五铢等。并大力搜集有关汉家法度、礼仪的古书,在此基础上推行班禄制、均田制以及户籍制等政治制度。

7、倡文学。在洛阳建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大兴儒术,重用儒生。不仅如此,元宏本人喜好文学,有出口成章之能


北魏献文帝拓拔弘到皇兴四年已十六岁了,但冯太后对权力仍不肯放松,母子间的矛盾又因冯太后的不检点行为,更加尖锐起来。

冯太后平时对衣食住行都很注意节俭,所好唯有一个“男色”。

她年轻守寡,不耐孀居,看中了朝臣中的三个美男子:吏部尚书王睿,南部尚书李冲和宿卫监李奕,常以奏事为借口,召他们入宫,轮流陪伴她。

这三人同为太后男宠,几乎外廷内朝人人皆知,免不了背后议论,传入献文帝耳中,使他太失面子。

这三人又倚仗太后权势,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更引起献文帝的憎恨。

一天,献文帝的丈人李惠提醒他:李奕兄弟拉拢党羽,培植亲信,恐会谋逆。

建议找人告发李奕兄弟的不法罪状,由献文帝作主,将其一门一网打尽,趁势让太后收心,逼其归政。

不久,有大臣弹劾李奕的族人李欣贪赃,献文帝派李惠找李欣,要他告发李奕与他同谋,就可免去死罪。

李惠还四处帮李欣收集资料。

过了几天,献文帝亲审李欣,李欣告发了李奕兄弟的三十条罪状,如纳贿贪污,买卖官爵,私纳宫女为妾等。

于是李奕兄弟及党羽被问斩。冯太后营救不成,怀恨在心。

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冯太后在王睿、李冲等人的拨弄下,毒死了献文帝,并大开杀戒,报了旧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艾迪网

原文地址:http://iiiiidea.com/kuaishou/176756d4bqn.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