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芬所谓的黄梅戏创新,我觉得是失败的,你觉得如何?

解放后,黄梅戏能够风靡全国,走出国门,与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王少舫、作曲家时白林等老一辈艺术家集体智慧和汗水分不开。

改开后,原安徽省长回良玉寻找发展之路,提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二十多年过去了,徽子牌打好没有?黄梅戏唱响了吗?答案不容乐观。

韩再芬作为安徽安庆黄梅戏的掌门人,作为安庆宜城的名片,并未能起到轰动效应。

首先,她的许多尝试是失败的。唱腔上的取巧,掺杂太多的滑音,丢失了黄梅戏应有的韵味。

以《徽州女人》为例,老年人不接受她,是因为整个唱腔做派,呈现舞台歌剧风格,靠这个和国际艺术接轨或许管用,但它首先不被安庆地方观众所能接受和容忍。

黄梅戏本来是一种轻松活泼的剧种,比如《打猪草》、《夫妻观灯》等。把它往高大上上面带,生拉硬拽,这个路子开始就走偏了。

她的唱腔结合了当下流行歌曲的技巧,意思很明白,无非想借此吸引年轻观众。但年轻人并不买账。在强大的网络笼罩下,区区黄梅戏,又怎么能再一次博取亿万受众的眼球!

问题出在哪?从业者心里浮躁。艺术需要素养,需要生活的体验,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再加上自己的过人天赋,才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就拿一代宗师严凤英来说,她少小经历磨难,有童养媳的体验,投奔南京甘家,悉心学习昆剧。后来的几部电影里,手眼身法步,都有昆剧的影子。村野小戏黄梅戏能大雅之堂,靠的是严凤英王少舫博取众家之长,成就了今天的黄梅戏金身。

王少舫也不简单。他的前身是唱京剧出身。舞台功底,唱做念白,将黄梅戏带到了一个时代顶峰。单就唱腔上,圆润饱满,无人超越无人匹敌。《天仙配》的董永,《女驸马》的刘大人,后来的新人黄新徳也有翻唱的版本,但与他的恩师相比较,还有天壤之别。

早年,韩再芬和韩军合作《小辞店》。韩军是改开后不可多得的小生。其唱腔清脆亮丽。如果地方能保护这样的从业者,能再有优秀的作曲家词作者加盟,或许振兴之路宽敞通达。然而韩军年纪轻轻的就登仙菉!

时也命也运也。黄梅戏的没落是迟早的事。韩再芬的辉煌时代,也一去不返了。

韩再芬,一个柔弱女子,在金石与泥沙俱下的当下,又怎么能担当如此重任(振兴地方戏曲)!

过多的我不说啦!黄梅戏起源于民间,再怎么对唱腔剧情腔调进行改革,必须要遵循民间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生长的范围,在这样代表地方特色的基础,土壤上生长才有生命力,戏是演给大众看的,离开大众和地方特色,改革是不会有长盛的生命力的,在传承大众文化的改革中借鉴其他剧种的优秀技艺来为自己所用,要用得当也就是要靠谱,不能生搬硬套反倒弄巧成拙,因此脱离地方风味和土壤别开生面是非常不现实的,为什么严凤英大师那辈人会得到人民这般热爱,实质是不脱离群众,不忘记纯朴的民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艾迪网

原文地址:http://iiiiidea.com/douyin/13497hxnd.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2
下一篇2022-08-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