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瑶族人会不会进化出脚蹼并演化成类似人鱼的形态?

我认为不会。

巴瑶人已经和文明社会接触了,他们可以利用人造脚蹼来增加在水里的游速,不需要自己演化出脚蹼,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利用工具来替代演化。因为在身体上演化出脚蹼所需的时间太久了,而直接穿上人造脚蹼则快得多,工具可以快速的使人获得某项能力。而且巴瑶人正逐渐向陆地上迁移,这个海上民族将会消失。张开我们的手指就会发现,人类的蹼并没有完全退化掉,因此在上个世纪有人类学家提出“海猿说”,认为人类是由数百万年前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猿类演化而来的,理由有:人类皮肤光滑、没有浓密的体毛、人类有皮下脂肪、人类新生儿一出生就会游泳、人类指间有蹼等等,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但人类的起源还需要更多研究。巴瑶人(Bajau)是一个漂泊在海上的民族,他们住在木船里,在马来群岛的各个海域之间漂荡,以捕鱼为生。他们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或者“最后的海上游牧民族”。曾经我国也有类似巴瑶人的族群,那就是南方沿海一带的疍家人,但如今疍家人已经上岸定居了,巴瑶人也会在未来陆续上岸定居。
关于巴瑶人的起源,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一千多年前,一场洪水将马来半岛上一个王国的公主冲走了,国王命令一批人出海寻找,找不到公主就不准回来,这批人后来找了很久没有找到,又不敢回国,只能在海上定居,住在架在海里的高脚屋里,成为没有国籍的“海上之民”。
这个传说尽管荒诞,但说明巴瑶人至少在海上生活了上千年。那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巴瑶人为了适应海洋环境,身体有没有发生变化呢?答案是肯定的,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在没有工具的环境里,人类为了适应特殊环境,就需要在身体上演化出“工具”。

比如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身上就携带一种突变,能使他们适应氧气稀薄的高海拔环境。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也能长期只吃肉而不得心血管疾病。巴瑶人也有特化功能,那就是他们的脾脏比普通人更大。

研究人员将一个巴瑶人部落居民的脾脏与相隔仅25公里的沙鲁安人(以农业为主)进行比较,发现巴瑶人的脾脏比沙鲁安人大50%。那脾脏和潜水有什么关系呢?
一般人都会觉得潜水能力与肺有关,实际上与脾脏的关系也很大。潜水时,脾脏会进行收缩,让多余的红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增加血液储氧能力,脾脏每收缩一次,血液中的氧含量就会增加2.8%-9.6%。海洋哺乳动深潜时脾脏的帮助很大,比如同一种海豹,脾脏越大的个体潜水能力越强。

巴瑶人巨大的脾脏就是为了水下活动而演化出来的。成年巴瑶人只需要一块配重,一副护目镜就能潜到水下70米深处,并在水里憋气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脚蹼并不是巴瑶人潜水所必需的,因为他们潜水的地方多为浅海,时常需要在海底行走,脚蹼反而是累赘。巴瑶人正在逐渐向陆地上迁移,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让他们备受歧视。他们没有国籍、目不识丁、贫困潦倒、疾病缠身、人均寿命很短,由于没有身份证和钟表,他们连自己的年龄都不知道。为了避免争端和发展渔业,当地政府鼓励他们向岸上迁移,有很多巴瑶人已经进入城镇工作,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巴瑶人登上陆地,这个海上民族将会消失。


巴瑶族生活在东南亚,是世界公认的、唯一的海上游牧民族,他们非凡的潜水能力闻名于世界。

几年前我去仙本那旅游的时候见过巴瑶族的小孩——其实长相上和普通东南亚人是差不多的。

当时,导游给我们说那些在小船上拍手、跳水表演的小孩是巴瑶族人,让我们不要搭理他们,说他们可能会强买强卖之类的。

我记得这些巴瑶族小孩完成一些水上动作之后确实会过来要钱,由于当时心里害怕,自然没有理会,不过那时我并不知道巴瑶族是一个这么神奇的民族,不然我肯定会多看两眼。

由于游牧民族的居无定所,总是会有一些神秘感,所以许多人会对他们产生误解,巴瑶族也不例外,在他们生活的区域其实名声都不咋地,所以导游会特定让我们不要搭理他们。

巴瑶族身体发生变化

巴瑶族生活在鱼产十分丰富的珊瑚礁三角区,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珊瑚群落,以及以珊瑚为生的海洋鱼类。巴瑶族人在这个区域已经至少生活了1000多年了,他们依靠着这富饶的海域,只要努力游泳下海去打猎基本也不愁吃。

在这1000多年里,他们的身体为了潜水确实发生了一些改变,当然这些改变表现在基因层面,所以确实可以说他们是进化了,朝着适应海洋环境的方向进化了

巴瑶族人的脾脏比同样生活在周围的比萨鲁安人足足大了50%,脾脏存储着血液,而众所周知,当我们闭气潜水的时候,我们的氧气来自于血液中存储的部分,脾脏越大则意味着我们能憋更久的气,也就更能潜水了。

游泳厉害的人,脾脏都相对较大,这个是因为脾脏就像我们的肌肉一样可以通过训练而变得强大,这种算是后天的变化。

但是巴瑶族的大脾脏可能是先天的,有科研人员特地对比了那些从未下水的巴瑶族人,结果发现这些人的脾脏也很大。

在基因层面,科研人员发现巴瑶族人拥有两个名为PDE10A基因和BDKRB2基因的变体,这两个基因变体是附近其他人所没有的。

而且通过小鼠实验证实,PDE10A基因缺失可以调节脾脏大小。

所以,很明显巴瑶族人为了适应长期潜水的工作(他们一天大约有5个小时会在水下度过),他们发生了基因突变,进化出一个潜水所需的大脾脏。

另外,他们的血管也发生一些变化——外周的血管相对收缩,这点在潜水的时候也很有用,因为这样可以把更多的血液输送向身体内部如大脑和心脏等重要的器官。

这种身体特征可能也是一些基因变化造成的,但是研究人员还没有找到相关证据。

生物的演变一直都存在

虽然,巴瑶族人海洋游牧生活的开始时间存在许多争议,但即便真的已经下海一两千年,那对于生物进化的时间尺度而言也是一瞬间而已。

而即便在这么短暂的千把年里,巴瑶族人也已经产生了一些海洋生活的适应性特征。

所以答案很明显,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巴瑶族人肯定会变得越来越适应海洋的环境,只不过是不是形成脚蹼和人鱼形态就说不好了,毕竟进化的随机性是很难预测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区的人都会略有不同,这些不同其实就是专门为了适应自己所在地区独特的环境做出的改变——其中最明显的可能是肤色。

所以,巴瑶族对海洋会有一些适应性特征也没什么好意外,生物一直在进化,人类也不例外。

另外,哺乳动物下海之后,身体变得像鱼一样的例子也非常多,鲸豚类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们下海5000多万年,结果把自己改造成和“水生水长”的鲨鱼差不多。

而那些下海时间只有两三千万年的海豹科,它们对海洋的适应就比鲸豚类少许多,它们必须回到岸边哺育下一代。

最后

然而,对于现代的巴瑶族而言,他们可能没有时间去适应海洋了,现代的他们基本都会被强制要求上岸,依然过着海洋游牧生活的巴瑶族人已经不多了。

即便是依然过着原始的生活,他们也不需要像他们的祖先那样去适应海洋环境了,因为他们现在也已经开始利用现代科技来捕鱼了。

所以,从现有的发展来看,巴瑶族可能不是变得越来越适应海洋环境,而是会直接消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艾迪网

原文地址:http://iiiiidea.com/douyin/39651u2p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8
下一篇2022-08-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